猪价跌入“6元时代”,中央收储政策托底稳预期
猪价跌入“6元时代”,中央收储政策托底稳预期
近期,国内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下行,北方多地猪价正式跌入“6元时代”,创下阶段性新低。据农业农村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8月21日,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跌至13.82元/公斤,环比下跌4.2%,同比下跌33%,部分地区生猪价格甚至跌破13元/公斤,每斤生猪价格进入“6元区间”。
猪价下跌原因: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双重挤压
此轮猪价下跌主要源于供应相对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。从供应端来看,能繁母猪存栏量居高不下,去年11月末已达4080万头,当前仍达4043万头,超出正常保有量3.7%。8月份,集团猪企出栏计划普遍增加,叠加南方多地猪病风险提升,部分养殖户加速出栏,导致市场供应压力显著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2025年第33周(8月11日—8月15日),16省(直辖市)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周平均值为每公斤18.08元,环比下跌0.8%,同比下跌34.8%,跌幅持续扩大。
从需求端来看,夏季高温天气下,猪肉消费仍处于传统淡季,尽管学生返校、升学宴等因素带动餐饮消费有所回升,但实际增量有限。屠宰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,白条猪肉走货不畅,多以销定产,开工率持续处于低位。据浙江宁波农副肉禽蛋批发市场经营户反映,当前冷鲜白条猪肉批发价稳定在每斤9.3元,同比下降30.98%,部分猪肉产品价格降至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,但日均销售量虽同比增长约20%,仍难以消化供应增量。
政策及时出手:中央冻猪肉收储启动
面对持续低迷的猪价,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迅速行动,宣布将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。8月21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信息,确认将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,以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。同日,华储网发布通知,明确将于8月25日进行1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竞价交易,收储品种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国产Ⅱ号、Ⅳ号分割冻猪瘦肉。
这已是今年第二次中央冻猪肉收储。此前,6月11日曾收储1万吨冻猪肉,以稳定市场价格。业内专家分析,此次1万吨的收储量,按二、四号肉占比计算,相当于需屠宰约20万头生猪,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当前生猪供给压力,稳定短时猪价。更重要的是,收储政策释放出明确的“托市”信号,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,防止养殖户恐慌性抛售加剧价格下跌,保障养殖户基本利益,同时为消费旺季增加供给储备,稳定市场价格预期。
市场反应:短期震荡企稳,中长期或迎拐点
政策出台后,市场反应积极。8月23日,全国猪价整体呈现稳定态势,局部地区出现小幅波动。华东地区中,浙江价格相对稳定,保持在7.1-7.3元/斤;山东、安徽、江苏猪价均有下跌,其中山东猪价在6.8-7.0元/斤。华北地区猪价普遍在6.6-6.9元/斤,北京、天津、山西、河北猪价均出现下跌。东北地区价格区间在6.4-6.8元/斤,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三省猪价保持平稳。华中地区湖北猪价保持平稳,在6.7-7.0元/斤,河南猪价出现下跌,为6.7-6.9元/斤。华南地区猪价相对较高,福建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猪价均有上涨,其中广东猪价最高,在7.5-7.8元/斤。
对于后市猪价走势,农信数智生猪行业分析师夏晨丰认为,短期内猪价或将在低位震荡。月末出栏压力逐步释放,叠加天气转凉可能带动消费边际改善,但当前供需偏弱格局难以逆转,预计反弹空间有限。从中长期来看,行业已进入“效率竞争”阶段,政策调控将倒逼产能进行深度调整。若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,预计到2026年年中,生猪出栏量将出现由增转降的拐点,届时猪价将逐步转向“小波动、稳盈利”的新周期,行业有望实现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。
养殖户应对:优化成本,等待市场回暖
猪价的持续下跌已导致养殖户陷入深度亏损。据行情宝测算,当前主流外购仔猪育肥亏损已超200元/头,自繁自养虽然仍持续盈利,但头均利润也仅剩10-20元,部分头部集团场甚至出现亏损。面对市场困境,养殖户需优化成本管理,提高养殖效率,以应对市场波动。同时,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和市场走势,合理安排出栏节奏,等待市场回暖。
此次猪价跌入“6元时代”及中央收储政策的出台,再次凸显了政府在稳定生猪市场、保障养殖户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。未来,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和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,猪价有望逐步企稳回升,为养殖户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