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-7月全国吸收外资4673.4亿元,高技术产业成亮点
2025年1-7月全国吸收外资4673.4亿元,高技术产业成亮点
2025年8月22日,商务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1月至7月,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133家,同比增长14.1%;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3.4亿元人民币,同比下降13.4%。尽管整体规模有所收缩,但高技术产业、制造业升级及新兴市场投资增长成为亮点,折射出中国吸引外资的结构性优化趋势。
高技术产业逆势增长,细分领域表现亮眼
数据显示,1-7月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达1373.6亿元人民币,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额的29.4%,成为稳外资的核心支撑。其中,电子商务服务业以146.8%的增速领跑,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、化学药品制造业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分别增长42.2%、37.4%和25.5%。这一趋势与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11.7%的占比形成延续,表明中国在高端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强化。
商务部研究院专家分析指出,高技术产业外资增长得益于两方面因素:一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与完整产业链的双重吸引力,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,跨国企业将中国视为创新研发与区域制造中心。例如,某国际医疗设备巨头近期宣布在华增资10亿美元,用于建设亚太区研发中心和智能工厂,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。
制造业与服务业主线分化,服务业占比超七成
从行业结构看,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210.4亿元人民币,同比下降12.3%,但占比较2024年同期的22.1%提升至25.9%;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362.5亿元人民币,占比72.0%,仍是外资流入主渠道。值得注意的是,制造业内部呈现“高端化”特征: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外资增长42.2%,化学药品制造业增长37.4%,而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投资持续收缩。
服务业领域,尽管整体规模下降,但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、物流供应链等细分领域保持活跃。例如,某跨国物流企业今年在华新增5个区域分拨中心,投资额超50亿元人民币,旨在完善其亚太区供应链网络。
投资来源地多元化,新兴市场表现突出
在投资来源地方面,东盟地区实际对华投资增长1.1%,瑞士、日本、英国分别增长63.9%、53.7%和19.5%,德国、韩国投资增速亦超6%。这一格局与2024年西班牙、新加坡、德国对华投资增长形成呼应,显示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及欧洲经济体的合作深化。
值得关注的是,瑞士对华投资增速达63.9%,主要集中于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。某瑞士精密机械企业负责人表示:“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市场,其工程师红利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,使我们能够以更低成本实现技术迭代。”
区域分化与政策效应:广西引资逆势增长
尽管全国外资规模下降,但部分地区通过政策创新实现突破。以广西为例,1-7月实际使用外资额预计超4.9亿美元,同比增长近2倍。其经验包括:印发《2025年广西稳外资行动方案》,强化区市协同联动;建立外资企业圆桌会议机制,解决企业难题;推动“首用外资”制度,优先引进符合园区主导产业的外资项目。
广西商务厅负责人透露,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新能源外资项目进资,拓宽引资渠道,力争年内引进10个以上重大外资项目。这一案例为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。
专家:短期波动不改长期信心
针对外资规模下降,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张建平指出,2024年全球FDI流量同比下降11%,中国FDI降幅与之基本同步,主要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、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。但他强调:“中国超大规模市场、完整产业链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,仍是跨国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要地。”
数据显示,2025年1-7月,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4.1%,表明外资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未变。随着《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(负面清单)》进一步缩减,以及自贸试验区、海南自贸港等开放平台升级,中国吸引外资的结构性优势将持续释放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