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00亿条工程数据赋能!我国首个隧道与地下空间垂直大模型发布,开启行业数智化新纪元
技术突破:从数据到智能的跨越式创新
据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,该模型突破传统工程软件的单一功能局限,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,实现了对隧道掘进、支护、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控。其核心创新点包括:
- 超大规模数据底座:整合1200亿条工程数据,涵盖地质勘探、设备运行、环境监测等200余类参数,形成全球最大的隧道工程知识图谱;
- 动态模型调度机制:采用“通用大模型+场景化中小模型”架构,可根据不同地质条件(如高原冻土、长江冲积层)自动调用最优算法,决策响应速度提升80%;
- 三维数字孪生系统:实时映射物理隧道与虚拟模型的动态关系,支持掘进参数的毫秒级调整,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。
工程验证:从实验室到超级工程的实战检验
目前,该模型已在三大国家级工程中完成验证:
- 高原铁路隧道:在海拔4500米的冻土区,模型通过实时分析地温变化数据,动态调整保温层厚度,使隧道变形率降低62%;
- 崇太长江隧道:面对长江底高压富水地层,模型精准预测涌水风险点17处,指导施工人员提前采取注浆加固措施,避免经济损失超2亿元;
- 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:在穿越珠江口断裂带时,模型通过振动传感器数据训练出的AI预警系统,提前30秒发出塌方警报,保障了128名作业人员安全撤离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评价:“该模型将隧道建设的‘经验驱动’转变为‘数据驱动’,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安全与效率的矛盾,为全球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。”
行业变革: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升级
据测算,应用该模型可使隧道建设周期缩短30%,成本降低15%,同时实现三大绿色转型:
- 能耗优化:通过智能调控盾构机刀盘转速,单台设备日均节电1200度,相当于减少碳排放0.8吨;
- 材料循环:模型内置的废弃混凝土再生算法,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95%;
- 生态保护:在云南某生态敏感区隧道工程中,模型规划的“零开挖”进洞方案减少植被破坏面积2.3万平方米。
中国中铁董事长陈云表示:“未来三年,我们将向全行业开放模型接口,推动盾构机、TBM等核心装备的智能升级,力争到2028年实现我国隧道建设智能化覆盖率超70%。”
全球竞速:中国领跑地下空间AI革命
当前,全球隧道建设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人民币,但智能化渗透率不足5%。与德国、日本等传统强国相比,我国首次将垂直大模型应用于工程领域,技术代差优势显著:
- 数据规模:1200亿条数据量是国际同类项目的12倍;
- 应用场景:覆盖从城市地铁到跨海通道的全地形工况;
- 开放生态:支持第三方开发者基于模型开发掘进优化、安全预警等200余种应用插件。
国际隧道协会主席严金秀指出:“中国模型不仅解决了工程难题,更重构了行业生态。预计到2030年,全球60%的隧道项目将采用中国智能建造标准。”
结语
从“万里长江第一隧”到“穿越横断山脉”,中国隧道建设者用半个世纪时间完成了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跨越。如今,随着垂直大模型的发布,一场以数据为燃料、以算法为引擎的地下空间革命正在开启。这不仅是中国基建实力的又一次证明,更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“向地下要空间”的智慧方案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